当前位置: 首页 / 互动交流 / 建议提案办理

关于充分关于发挥本土人才的作用,切实抓好羌文化的传承保护工作的建议

发布时间:2018-12-25
字体:
访问量:
分享到:

案由:关于充分关于发挥本土人才的作用,切实抓好羌文化的传承保护工作的建议

事实依据:

  要实现茂县“茂县五地一中心”建设目标之“羌文化国际旅游目的地”的建设任务,首先要做好羌民族传统文化整理和发掘;其次,要紧密结合县情,切实抓好非遗项目的保护传承,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文旅融合等重点工作。

  目前,我县在羌族文化传承与保护,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文旅融合等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但效果不理想,甚至一些工作饱受专家学者诟病,如地震灾后修建的羌碉,城镇羌族建筑风貌改造等。

  究其根源,是认识不到位,未充分发挥本土专家的积极作用。所谓本土专家,是指对羌族传统文化某方面或者某几方面具有丰富的知识和深入研究,或者是掌握了某项传统技能,能够指导相关工作的羌族文化爱好者,包括民间人士。

分析探讨:

  羌族传统文化如宗教、民风民俗、饮食、技能、语言、服饰、节庆礼仪等在加速消亡;在研究保护与传承上力量薄弱,效果不佳。就茂县本县来看,既懂羌语,又热爱本民族文化的人员,并且能够在相应岗位大显身手的人员不多。再者,把宝贵的文化资源转化为财富方面的思路不宽,缺乏有效的措施。

  基于目前各少数民族文化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同化过程中共同面临的尴尬地位,要充分发挥茂县是四川省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核心区的主导作用,抓好羌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工作。

措施办法:

  建立羌族文化保护委员会,充分发挥本土专家的积极作用。其职能主要是:

  一是指导和协调统筹羌族文化的研究、保护、传承、交流、开发等各项工作,制定人才培养目标,羌文化传承保护的中长期目标任务。

  二是统一认识,集中力量,共同出谋划策,整合社会各种资源。全面系统地收集、分析羌文化遗存信息,确定文化重点保护项目,制定“羌文化进课堂”在不同教育阶段的学习内容,培育壮大羌族文化品牌,形成羌文化研究、开发利用及利益共享机制。

  三是涉及羌族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和开发的工作和建设项目,先由羌族文化保护委员会进行研究审核,确保文化内容准确,不走样,然后实施。

  四是明确文化旅游发展思路。茂县位于九环线上,境内的自然风景区与近邻世界名胜景区九寨、黄龙相比,缺乏竞争优势,单纯依靠自然景区发展旅游业动力明显不足,难以持续。我县遗存的羌民族文化及其特质,是发展文化旅游业的源泉和动力,充分依托我县丰富的羌族文化资源,明确思路,准确定位,由羌族文化保护委员会指导文旅融合工作,突出羌族文化特色,使文化资源变成文化资本,带动一方经济。

办理情况:

  我县始终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以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规划纲要》《总体规划》为科学依据和建设指南,积极开展羌文化传承保护工作。目前,我县共有160名传承人,其中:国家级传承人2名、省级传承人32名,州级传承人48名,县级传承人78名。充分发挥非遗传承人的作用,先后参加了第一届、第二届、第三届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获得“天府大巡游—太阳神鸟”等多项金奖。成功举办历年的“瓦尔俄足”节、羌族民歌大赛、历年的羌年和转山会等节庆活动。参与收集整理出版《羌医医药药典》《歌从羌山来》《羌族民歌精选》《笛之韵》《羌族民歌集》《羌笛演奏法》等羌药、羌歌书籍。我县开展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在全县乡(镇)中小学校设立羌语课程,成立了“茂县羌族少儿艺术学校”,并设立“黑虎”、“太平”、“雅都”等七个基础教学点,成立“喊太阳羌族童声合唱团”,通过若干形式,多措并举,开展羌族优秀文化的普及、传承和宣传工作。另外,将乡土教材《沃布基的故事》《云山的家园》列入小学课程,邀请了非遗传承人、民间艺人开设民族文化课,将羌族非遗项目推杆、抱蛋等纳入学生课余兴趣爱好活动。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信息